“恭喜孩子被重点高中录取!” 手机弹出的入学通知弹窗还没焐热,就对着缴费清单红了眼:学费 8800 元、校服费 1200 元、教辅资料预存 500 元,再加上开学要交的研学定金 2000 元,首月支出就破了万。这个原本每月能存下 3000 元的小康家庭,一夜之间被推到了经济悬崖边 —— 而救急的,竟是他花呗里那 5 万元额度。
这笔额度,曾是留着应急的 “备用金”,如今却成了孩子上学的 “救命钱”。校服费从花呗划走时,他盯着账单明细叹气:“以前觉得‘小康’就是手头宽松,可孩子一上学才发现,这点家底根本经不住教育开支的‘啃噬’。” 不止他,小区里不少家长都有类似经历:有人用信用卡分期缴课外班学费,有人靠借贷平台凑齐学区房首付,原本该是保障生活的信贷工具,渐渐成了支撑教育支出的 “顶梁柱”。
5万花呗额度取出来到银行卡,让数字变成余额,才救眼前之急,解生活之困。生活的艰难,也因这5万的额度,让小两口暂时不为生活支出争吵。
可这 “支撑” 背后,藏着难以言说的风险。5 万元花呗额度看似能解燃眉之急,但每月的还款压力,让不得不下班后再跑网约车;有的家庭为了还教育借贷,压缩了老人的医疗开支,甚至推迟了必要的家电更换。更讽刺的是,这种 “拆东补西” 的模式,还在被无形的焦虑推着走 —— 看到其他家长给孩子报万元暑期特训营,即便手头紧张,不少人还是会咬牙从信贷平台借钱跟进,生怕孩子 “落后一步”。
一纸入学通知,本不该成为压垮家庭的重担;五万花呗额度,更不该是支撑教育的无奈选择。当信贷工具沦为 “教育贷”,本质上是畸形教育成本与普通家庭支付能力的严重脱节。我们期待的,从来不是家长靠借贷硬扛教育压力,而是教育能回归本真 —— 不必用金钱堆砌门槛,不必让家庭为上学背负债务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不压垮家庭的前提下,安心追逐梦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