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9日,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,各地都在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敬老爱老活动。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是,近几年的敬老活动中,除了送生活用品、免费体检、组织文艺表演等“传统节目”外,借这个机会向老年人普及上网常识、防诈知识等,也正在成为“保留节目”。尤其是短视频领域的涉老突出问题,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,相关部门防范的重点。
短视频的出现,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,极大地改善了老年群体与网络的紧张关系,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成为填平老年人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。老年人不仅能从短视频中学习到生活妙招、人生经验、国学知识等,也丰富了退休生活,实现了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乐,还有很多不甘落后的老年人,成为短视频的创作主体,贡献了诸多老年视角的优质内容。《抖音集团社会责任报告》显示 ,2023年每日有2300万条中老年创作视频。最美不过夕阳红,不少老年人通过短视频真正实现了“夕阳红”。在北京莲花池公园南门吹口琴的两位花甲老人王志祥、范开建,被人亲切地成为“口琴大爷”。他们在抖音上注册了账号疯狂吸粉,成为老有所乐的典型,还得到了央视的关注。
但也必须看到的是,老年人使用短视频时遭遇的风险也花样迭出,让他们无法放松、自在地畅享数字生活。有的利用老年人特别注重身体健康的心理,用“不由得你不信”的话术,向老年群体推销各种保健品;有的将自己包装成神医的后代,宣称自己手中有能治百病的秘方,可当老年人花上巨资买到手后,才发现不过是些补钙或者维生素制剂,至于神医神药更是江湖骗子海上方,对身体没有副作用就已经谢天谢地了。还有的打着快递公司的名义甚至是“抖音客服”的旗号,诱导老年人点击特定链接或者下载APP,在帮其“取消扣费项目”的“一片好心”中,盗刷老年人的钱财。还有的利用AI技术伪造老年人喜欢和信任的明星、企业家等,在虚拟的头像、声音中与老年人达成互动,轻则博得流量、骗取礼物,重则向老年人进行感情欺诈、所要钱财。
出现这些令人痛心的问题,是因为在老年人健康使用短视频时还存在一些短板。比如技术层面,对AI生成内容还无法实现百分之百的识别,导致一些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不良短视频流出;老年人自身网络素养不高,对短视频内容生产机制不了解,对其发布的信息缺乏辨别力,又架不住各种话术的精准围猎,轻信上当。更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,比如子女等长期不在身边,老年人缺乏交流沟通,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等。
作为短视频的头部企业,抖音长期致力于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,坚决处置侵害老年人的内容。尤其是聚焦AI仿冒名人、AI虚拟人设骗互动、AI谣言三类高风险内容,从严打击治理,2025年上半年平台对AI违规内容处置量提升了62%。
但一再发生的各种案例提醒各方,让老年人健康使用短视频,不是单一主体的“独角戏”,既不能只对老年人提要求,也不能单方面寄希望于防诈宣传,而是需要包括社会、社区街道、短视频平台、家庭等共同参与,形成合力的大工程。
大学教授结合抖音发布的指南在社区中心讲授“老年人短视频健康使用”公开课。
截至2024年末,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,占总人口的22.0%,随着数字化的加速发展,“数字敬老”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重大课题。抖音联合中国人民大学近日发布《老年人短视频健康使用指南》,在扛起自身社会责任的同时,通过探索“家庭 - 社区 - 平台”联动实践、中老年创作者扶持等举措,寻找平衡老年人短视频使用安全与体验保障的路径。《指南》以技术为防控基石,以代际支持和社区服务为情感纽带,既破解“AI诈骗辨别难”“宣传碎片化”“代际支持不足”等痛点,又避免“为防风险而剥夺数字乐趣”的一刀切现象,最终实现“安全用网”与“快乐用网”的统一,让短视频真正成为老年人融入数字时代的“安全梯”。
携手补上老年人健康使用短视频的短板,为老年人扫除数字之路上的绊脚石,让老年人在“不被抛弃、更有价值””中分享更多的数字红利,是每个人的责任,也是时代的责任。




 
		 
		 
		